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氣功與穴道.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氣功與穴道. Show all posts

Jan 30, 2012

少林氣功

 本功法集強身及武術的高深鍛練法, 其特點是易練,不必什麼特別昂貴的設 備。人人可練,只要鍛練持之有恆必能見效。
   本功法包括氣功的動功,靜功,及武術特殊功練習法。

            『 第  一  編 』
        少林氣功的練習要領
   少林寺僧在一千多年的研練中纍積了豐富的經驗, 使少林氣功以靜中含動, 武中含氣,武與氣並用而區別於其它氣功流派。 少林氣功的基本法則或要領有 :" 一靜、二鬆、三細勻、四恆 "。
(一)   靜
   所謂「靜」, 即練氣功時思想要完全集中,在練功時要排除一切雜念,永保 思想集中,使大腦真正保持「靜」。 其法就是意守丹田,古人說「丹田即氣海 ,能消吞百疾。 」所以意守丹田是練氣功的妙訣和原則。拳諺曰: 「舌舐抵上 顎攝真氣,氣沉丹田填海池。 」即練氣功時,一是要舌舐上顎,二是要氣沉丹 田攝氣歸意,『以意領氣』,這樣才不致於使人體的內氣流散。 內經曰: 「氣 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總之,血為氣壯力,氣為血導航,對氣功來說更為 重要。 在本門功夫中,攝氣即聚氣,發氣即發勁,氣到力到,氣乃精也,氣乃 力也。 上述練氣功的方法,說易練難,最難處是在初練時難入靜境,思想難以 集中。 訓練的方法是以計數呼吸,即把一呼一吸定為一息,然後從一到十勤練 下去,思想就慢慢集中了。 古人說: 「靜從純思來。」思想一集中,心思皆純 靜。 丹田是氣功之本,是精氣之源,人體全身之血氣和精氣,都由丹田所集而
 發,所以凡練氣功者都必須悉知丹田的部位和意守丹田之法。
   丹田穴位於肚臍正中下方三寸,也叫關元穴。 在練功時,拳手需以意領氣, 調全身之氣沉聚在丹田, 也就是全神貫注,把意志集中在丹田部位,就是意守 丹田。 練意守丹田的時間最好是在早晨五至七點、上午九至十點,下午二至三 點, 晚上十點,初學者每次以十五至卅分鐘為宜,半年後以卅至六十分鐘為宜 ,早晨和晚上可適當再延長一些。 在技擊中,拳手可先以意領氣,使氣沉丹田 ,再以意領氣,使丹田之氣順意而疾發,並由丹田之氣所發動。 右動者,崩勁 疾達右; 左動者,崩勁疾達左; 上動者, 崩勁疾向上; 下動者,崩勁疾向下。
 全身百節齊動者崩勁如火山爆發, 疾注百節,勢如劈雷,快如出雷,出腿之急 根本無法防範。 在少林武功中,如動與崩(即內與外)同時發,則需密切配合 ,如此久練方見成效。 開始時可先練手,後練腳,再練全身。練久者力必大。 再逐步練掌分磚、指透牆、鐵拳功等,繼而練足功、腿功, 如帶鐵瓦、纏沙袋 等。
(二)鬆
   所謂鬆,就是練功時全身的肌肉、關節要放鬆。 拳譜曰: 「鬆者氣宜達,氣 足易聚存」。 「在技擊實戰中,為了對付對手攻來的各種攻勢,應隨時採用各 種方法還擊,這就需要調氣。 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這個調氣的過程叫換氣 。 換氣前需先鬆,如不鬆則難移難調。鬆應以靜為綱,且始終如一; 或坐或站 ,肌體必須保持自然,使肌肉放鬆,靜形如眠,思想集中。 另外,還應使氣與 力合, 腦與心合,心與意合,以意領氣,並必須將所目視之物映於腦,再由腦 所策,以意換氣而壯力。
   初學者也許不明了上述規律和奧秘所在。 因此,從最初的意識驅動到攻擊, 都保持著高度的緊張。 但這樣勢必會破壞自己的協調,使攻擊的力量下降,速 度減緩,而大大削弱技術的效果。

(三)細勻
   所謂「細勻」,是指練氣功時,要使呼吸深長而細勻。 而且呼則呼盡,吸則 吸滿, 不能忽而粗,忽而細,忽而長,忽而短,必須粗細均勻,長短相宜,切 記不能吸氣長、呼氣短,免得逆滯而影響全身精氣的調發。   在少林氣功中,有六種呼吸法,也就是氣功由淺到深的六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 自然呼吸。 即吸氣時要用鼻吸,上下牙齒微微相合,舌尖舐 住上牙床,隨著呼氣腹部凸起。 呼氣時,嘴要閉住,舌要舐上顎,隨著呼氣腹 部要收縮。練習的時間,每天最少練習半個小時。
   第二個階段是小周天呼吸法,也叫陰陽循環法。 所謂陰陽循環,按氣功的說 法, 人體前面屬陽,後面屬陰,小周天就是指氣在人體上身前後面循環周轉。 小周天的呼吸法是吸氣時腹部收縮, 呼氣時腹部凸起,所以又稱反式呼吸,應 在第一階段練習一個月以後再練此功。 呼吸用鼻,用意念引導氣循環於上體, 即以意領氣。 呼氣時想氣由頭頂經胸部下降到丹田。吸氣時意識到氣由丹田經 會陰尾閭、脊椎而上達頭頂,如果是站式,吸氣時腳趾要抓地, 這是為了使氣 上提。練習的時間為七十五天。
   第三階段叫大周天呼吸法, 就是把氣擴大到下身,因有前兩個階段的基礎, 已把氣練得深長了, 所以氣的循環可以擴大到全身,而且是口呼鼻吸,呼氣時 氣由頭頂經丹田,下沉到湧泉; 吸氣時,氣由湧泉上升至尾椎(閭), 而後達 於頭頂。此功如練半年,能健全神經係統,內氣十分可觀。
   第四階段叫調息, 即好象又回到自然呼吸,但要比第一階段呼吸深長得多。 目的是為了使內部器官得到平衡發展,不致於出偏,歷程是六十天。
   第五階段叫加強深呼吸法, 即呼吸時喉部要盡量張開,腹部的凸縮同第二和 第三階段,但要氣運全身,使內『『髒得到鍛煉,時間是三個月。
   第六階段叫內呼吸法。 就是呼吸時毫無聲息,連自己也聽不到,因此又稱「 真息」。 但其效果會使氣功的功夫更深,能隨時隨地應用於技擊。時間是十個 月。
(四)  恆
   所謂「恆」, 指練氣功貴在堅持,無論冬寒刺骨,還是暑熱似火,都要堅持 不懈,幾十年如一日。 練功應在三個時辰裡進行,即早晨練、中午練和披星練 。 並編成歌訣曰「晨練洩廢納新氣,午練順逆精氣蓄,夜深旋氣發精銳,彈指 穿木如插席。 」特別是披星練,由於此時萬物沉寂,故思純、心專,氣宜集, 銳散。

Dec 18, 2008

簡易氣功

「 氣功六字訣:噓,泗,呵,吹,呼,嘻。」
「練法」
一: 閉口吸氣(吸氣為補),以細,緩,長,耳不聞(無聲)為主。
二: 以耳不聞聲的讀法逐字唸出,以細,緩,長為主。
三: 每吸一次 氣後再唸字。肝用噓,肺用泗,心用呵,腎用吹,脾用呼,三焦用嘻。

「養 生 守 則」
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消遙,務另腹空,髮宜多梳,面宜多擦,
目宜常運,耳宜常彈,齒宜數叩,津宜數嚥,腹宜常摩,肢節常搖,
足心常擦,多食傷胃,醉飽入房,傷精竭力。氣宜下沉,肛宜常提。

「 吐 納」
(一)兩腳隨意分開與肩同寬、屏除雜念、全身放鬆。
(二)兩手輕輕放置上腹部。 上腹部與下腹同時輕輕慢慢的往內縮、 呼吸保持自然、上半身略向前傾、(保持直立也可以、以感覺舒適自然為度)、 內縮到自已感覺到已是極限時再把上、下腹部回復原狀、 若微感氣喘略為休息、等到氣息感到自然時再重做、次數不拘。
(三)當腹部內縮時若能把氣配合自然慢慢的吸進肺部、 腹部回復原狀時把氣慢慢的、自然的以耳不聞聲的方式吐出。 (鼻吸口出或鼻吸鼻出都可以、 下腹部若能略為外凸更好、沒有外凸也可以。)默想氣己往下沉至下丹田。 (肚臍與恥骨的直線中心點、往下二至三寸間。)

注 意 : 孕婦不可以練。 飽腹時,蹩著大小便時不可練。

Dec 2, 2008

《中醫篇》生男生女-護腎穴位

自古以來,除了唐朝楊貴妃時期,因為「家以女貴」的關係,曾經讓生女兒變成第一志願,生兒子向來是中國 媳婦的第一職志。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潮宗表示,在古代醫書裡面確實有許多教人家生男生女的偏方,像在行房時,如果想生男孩,男性只要在腰間配戴雄 黃,就可以如願;若想要生女孩,只要在腰間戴上雌黃即可。

除了流傳的各種民間偏方外,在古代也流傳各種生男生女中藥方。陳潮宗表示,在中藥典籍裡最著名的生男偏方,當屬「江西唐氏早生貴子方」;包括黃耆、黨參、枳殼、枳實、沈香、玉竹、沒藥、粉草(甘草)、胡桃、川芎等10味藥各兩錢,煎成藥湯後只要吃一次就有效。

其實,這些中藥偏方是否真能讓人一舉得男,陳潮宗坦言,很難掛保證,但他認為果抓住時機補得對,還是可以如願以償。他認為,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 「做人困難」,主要問題在於腎氣不足;而古代中醫典籍記載,腎氣足,不但可以解決難「做人」的困境,還有利於生男。他提供以下各種生男生女祕訣,供民眾參 考。


生男攻略五式

.多食補腎食物

每天燉補腎藥太麻煩,不妨多選擇補腎食物,具有補腎作用的食物如山藥、蓮子、蓮心、豬腎、豬肚、豬骨髓、海參、雞肉、淡菜、魚鰾、栗子、黑紫米、羊腎、羊骨、核桃仁。或者也可以多攝取桑葚、藍莓、荔枝、龍眼等益腎水果。

.護腎穴位保養

腎之經脈起於足部,腳心的湧泉穴為主穴,多按揉腳心及熱水泡腳。
脊椎外側兩側1吋半的腎俞穴,常按可促進腎臟血液循環,減少腰背痠痛,保腎氣。 膝蓋下3吋的脛骨外側1吋處為足三里穴,常按可保腎健骨。
腳踝內側外1吋的凹陷處的太谿穴,為腎經路線,按壓可保固腎氣,強精補血。
肚臍下1吋半的氣海穴、肚臍下3吋的關元穴,以及肚臍下4吋的中極穴三穴,被稱為「求嗣三要穴」,除了常按壓外,最好多溫灸。

生女攻略四式

.多吃補血食物

金針、菠菜、紅蘿蔔、牛肉、豬瘦肉、豬肝等紅肉、鮭魚、小黃瓜、乳酪等。或是多吃蘋果、葡萄、西瓜、香蕉、草莓、橘子、桃子、杏桃等補血水果;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能熬夜,最好在晚上11點前入睡,膽經舒通使體內廢物排除,半夜1至3時行至肝經,才能生血養血。

.益氣血穴位保養

內踝的上方約四指寬處,按下去有點痠痛的部位為三陰交穴,可促進女性荷爾蒙分泌及增強血循。
人體最多血多氣的脈經為陽明經,手陽明經合穴的曲池穴在手肘橫紋外側,足陽明經合穴足三里則是在膝蓋下3吋脛骨外側1吋,常按兩穴有益氣血、延壽之效。
血海穴具有補血活血作用,血海穴的位置在腳伸直後膝蓋骨內側上方3指寬的凹陷處,1天至少按摩49下能補血活血。
腎俞穴主治下元諸虛,精冷無子等證,在後腰第二腰椎旁開1吋半的位置,每天用手放在後腰部來回搓揉按摩至少49下。

Nov 19, 2008

穴道養生保健法

穴 道 養 生 保 健 法
養生保健穴簡介
一、足三里
1、運用非常廣泛,舉凡消化、泌尿、生殖系統諸疾,以及虛弱、虛寒體質皆可適用。
2、健脾胃、養氣血、兼具抗衰老作用。(脾胃為水穀之海,氣血生化之源。)
3、又稱為長生穴、長壽穴。(三里常不乾,可享遐齡。)

二、三陰交
為肝、脾、腎三陰經交會之處,故統治肝、脾、腎三陰經的病症。三陰交在保健方面,基本上有以下四個功用:
1、健脾益氣-如:一切脾胃虛弱、虛寒引起之症、神疲乏力、四肢困重等。
2、補肝養血-如:頭暈目眩、眼目模糊、肢體麻木、失眠多夢等。
3、益腎強身-如:腰膝酸軟、陽痿早洩、遺尿、或小便不利。
4、婦女諸症-如:調經止帶、子宮下垂、不孕症。

三、關元
1、最宜各種慢性病、虛寒症及平素體質虛弱。
2、臨床上常被選為補腎壯陽之用:能防治因腎陽不足所致之陽痿、遺精、五更瀉、小便失禁、脫肛等等。
3、主治不孕症:尤其是男子精子數目及活動力不足,女子宮寒不孕、性冷感,配合氣海、中極,三穴為「求嗣要穴」,灸之屢見奇功。
4、具有升壓作用,血壓過低造成缺氧,頭暈、昏沈乏力者,灸之即能回復。
5、因為能「回陽固脫」,故亦可治療一些急、重症。

四、命門、腎俞
1、兩穴配合統治一切腎虛的症候。故凡腎虛或腎陽不足所致之腰膝酸軟、小便頻數或不禁、陽痿、遺精或勞損不足之疲勞倦怠、四肢無力、耳鳴耳聾等症。
2、情緒低落為陽氣不足,灸之能提振精神與魄力。

五、膏肓俞
1、以治虛勞症為主:當久病不愈而見虛弱、羸瘦時,最適宜取用本穴施灸。
2、可以扶陽固衛,宣利肺氣,並調和全身氣血,為療諸多的慢性疾病之要穴。
3、對於虛寒症療效頗佳。尤其是虛寒性的哮喘,可以配合灸膏肓俞、大椎、肺俞穴等穴。其主要作用是因這些穴道具補虛弱、溫肺氣之功能。

六、太陽穴、印堂
1、兩穴都有消除疲勞、抗憂鬱,緩解精神緊張之功用。
2、在美容方面:按摩太陽穴可消除魚尾紋,按摩印堂則對額紋有效。
3、按摩太陽穴,有助於提神醒腦,減輕腦力及眼睛疲勞。
4、按摩太陽穴,對於急慢性偏頭痛有特效。
5、印堂並能增加記憶力與並能防止癡呆。
6、印堂配合迎香穴,可治過敏性鼻炎。

七、神門
1、主治心臟諸疾,如心悸亢進、心律不整、以及神經衰弱、失眠等症。
2、可提神醒腦,健腦益智,可用以防止癡呆症。
3、為一切精神病、神經衰弱必用之主穴。

八、大椎
1、有扶助陽氣,加強臟腑功能的作用,並治五勞七傷。
2、具有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的功效,故可以預防流感、強化抗病能力。
3、配合曲池、合谷可預防感冒。
4、在此穴放血,並可退熱,而效果卓著。

九、神闕
1、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溫暖四肢、增強免疫功能,以及預防感冒的效果。
2、可以治療一些危急重症,如陽氣欲脫者,灸此穴可以挽救垂危于頃刻。
3、對於抗衰老,亦有正面之效果。
4、薰臍法之使用穴。

參、統治全身的六總穴(四總穴+內關、支溝)養生保健六總管
(一)合谷:(面口合谷收)合谷所主為橫隔膜以上的毛病,以及五官諸疾。
(二)列缺:(頭項尋列缺)列缺主頭痛、頭暈、項強、頸酸等疾。
(三)足三里:(肚腹三里留)足三里為屬胃經,專治胃疾。並統管消化、泌尿、生殖系統諸疾,為養生保健的「養生穴王」。
(四)委中:(腰背委中求)委中主自腰以下至足之疾有特效,故為腰足部酸痛的必用之穴。按摩它並能消除腿部疲勞,恢復精力。
(五)內關:(胸腹內關謀)內關為胸痛之特效穴;心臟疾患必用之穴;配合谷亦主橫隔膜以上諸疾。
(六)支溝:(脅肋尋支溝)支溝主脅肋疼痛,亦主便秘。

肆、常用的保健組合
一、昏迷的急救法-昏迷急救急先鋒
(一)人中
(二)合谷
(三)足三里
(四)內關

二、消除疲勞、嗜睡-大鐘響徹通三里 河谷睡仙焉不醒
(一)合谷
(二)足三里
(三)通里
(四)大鍾:《百證賦》:「倦言嗜臥,往通里大鍾。」

三、不眠-不眠堂內來會神,因恐厲鬼擾不寧。
(一)百會
(二)印堂
(三)內關
(四)神門
(五)三陰交
(六)厲兌:多夢、惡夢,配隱白。《百證賦》:「夢魘不寧,厲兌相諧於隱白」。

四、保健長壽穴道按摩-河內行三里,只因健康又美麗
(一)按摩合谷穴:可預防感冒,包括牙痛、頭痛、或頸部酸痛、美容、眼睛保健等。
(二)按摩內關穴:對呼吸及血液循環系統有保健效果,可預防心臟病及氣喘的發作,此外,有肥胖、中風等症狀的病患也可按此穴。
(三)按摩足三里:有助於腸胃消化系統之正常、美容保健、強壯體質。凡人三十至四十左右,可灸足三里。三里屬胃經合穴,強胃健脾、抗老防衰、預防一切疾病;若灸老人,可預防中風,延年益壽,此乃保健養生必用之長壽穴。
(四)女性要特別加強三陰交:三陰交為肝、脾、腎交會之穴。按它對於有助於強化肝、脾、腎之功能。

五、調氣補氣強壯穴-一飲陽池補氣津 暖入中脘保全身(中脘、陽池)
(一)澤田健:「在整體治療中,中脘和陽池,絕對不能缺少。」「氣」在三焦,一定要用陽池、中脘,刺激這兩穴有調節內藏機能作用。
(二)灸陽池、中脘,可充實三焦之氣化,能治女性汗毛過長,以及子宮位置不正。
(三)灸陽池、中脘,可治冬日發冷。
(四)灸陽池,可止妊娠嘔吐。
(五)陽池為治療糖尿病的特效穴。

六、美容保健-保健之道從頭起 養眼美容堪稱奇

穴位 主要功能

穴位 主要功能

百會==>頭痛、高血壓、發熱、失眠、目眩、鼻疾、痔瘡、耳鳴、健忘、中風。
印堂==>流鼻血、目眩、頭痛、幼兒抽筋。
四白==>眼睛疲勞、臉部麻痺、三叉神經痛。
下關==>牙痛、耳痛、臉部麻痺或疼痛。
頰車==>臉部疼痛、下齒痛、牙床痛。
翳風==>重聽、暈車暈船。
大迎==>三叉神經痛、臉部抽筋、齒痛。
人迎==>高血壓、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扁桃腺發炎、突眼性甲狀腺腫、呃逆。
扶突==>嘔吐、打膈、喉嚨痛、心悶、聲啞、甲狀腺病變、吞咽困難。
天柱==>後頭痛、頸項轉側不利、頸肌強痛、鼻塞咽腫、眼疾、增強記憶。
風池==>各種頭痛、頭暈、失眠、高血壓、結膜炎、近視、感冒、頸部疾患。
完骨==>眼睛充血、目眩、偏頭痛、扁桃腺發炎。
人中==>昏迷、休克、窒息、中暑、癲狂、牙關緊閉、臉部麻醉。
天突==>喉嚨痛、打膈、嘔吐、咳嗽。
氣舍==>胃痛、落枕、嘔吐、胸悶、胸痛、咳嗽。

肩井==>頸椎病、頸項部肌肉痙攣、落枕、肩背部疼痛、手臂麻木、中風後遺症。
肩骨禺==>五十肩、腕痛、手部麻痺。
中府==>心律不整、氣喘、咳嗽、感冒。
膻中==>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胸膜炎、冠心病、心絞痛、婦女乳汁過少。
巨闕==>胃酸過多、氣喘、神經衰弱、心理異常。
中脘==>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神闕==>慢性腸炎、脫肛、腹脹、虛寒性胃痛、怕冷症。
天樞==>生殖器疾病、婦女病、容易疲勞、便秘、胃下垂。
大巨==>不孕症、腎炎、便秘、痢疾、坐骨神經痛、風濕病。
關元==>急性尿路感染、遺尿、盆腔炎、閉經、不孕、產後惡露不止、睪丸炎、遺精、陽痿、虛勞羸瘦。
氣海==>陽痿、遺精、早泄、子宮脫垂、婦女月事疾患、大便秘結、神經衰弱。

腰眼==>即腰部至臀部位。腎虛、遺尿、遺精、陽痿、早泄、慢性腎炎、月經不調、尿路感染、腰痛、神經衰弱、支氣管哮喘。
命門==>遺精、陽痿、痛經、月經不調、慢性腹瀉、腰痛、足部怕冷。
大腸俞==>痢疾、腸炎、腰扭傷、便秘、?骼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腳麻痺。
小腸俞==>痢疾、腸炎、痔瘡、關節風濕、泌尿器官疾病。
腎俞==>腎炎、膀胱炎、食慾不振、坐骨神經痛、歇斯底里(此穴乃至百病之穴)。

胃俞==>各種胃病、消化不良、嘔吐。
脾俞==>營養不良、肝脾腫大、胃部疾病、全身乏力、失眠。
肝俞==>失眠、肝病、視力減退、目眩、中風。
三焦俞==>腸鳴、腹瀉、尿路感染、白帶過多、腰痛、尿滯留。
膈俞==>神經衰弱、失眠、心悸不定、氣喘。
肺俞==>呼吸系統功能失調、頸肩痛、皮膚病、幼兒疳積,肺虛自汗。

膏肓==>心跳、脅間神經痛、支氣管炎、氣喘、乏力、暈眩。
天宗==>五十肩、胸痛、脅間神經痛、肩胛部疼痛。
至室==>腰痛、坐骨神經痛、腿肚抽筋,痛捏可增強精力。
次?==>治坐骨神經痛有特效,兼治生理異常、怕冷、泌尿器官疾病、痔瘡。
長強==>治痔瘡有特效,可增強精力。
曲池==>感冒、高血壓、皮膚病、發熱、中暑、上肢痛、眼疾、牙痛。

尺澤==>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咳嗽、皮膚搔癢或乾燥、肘關節內側疼痛。
手三里==>胃脘痛、腸鳴腸炎、腰背疼、牙痛。
神門==>心神不寧、心絞痛、神經衰弱、健忘多夢、精神疾病、便秘、心臟病。
勞宮==>神經衰弱、高血壓、心率過速或過慢、噁心嘔吐。
陽池==>糖尿病、神經痛、手部痛、手部關節炎。
合谷==>高血壓、耳鳴、眼睛疲勞、發熱頭痛、盜汗自汗、感冒。

梁丘==>胃痙攣、痢疾、膝痛、坐骨神經痛。
血海==>婦女病、變形性膝關節炎症、貧血。
陰、陽陵泉==>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腿抽筋、坐骨神經痛、腹脹腹瀉、膽囊炎、膽道蛔蟲、肝炎、水腫、婦女病。
足三里==>能治百病,如胃酸過多、胃下垂、半身不遂、高血壓、貧血、失眠等。
解谿==>便秘以及由此引起的頭痛、膝痛、頭面浮腫、下肢麻木,足踝關節酸痛。

衝陽==>過敏性體質、神經衰弱、食慾不振、腳痛。
然谷==>腳底痛、扁桃腺發炎、怕冷、生理不順。
委中==>坐骨神經痛、腰痛、背痛、關節風濕痛、流鼻血、高血壓。
承山==>小腿肌肉痙攣、坐骨神經痛、腰痛、痔瘡、脫肛、便秘。
三陰交==>更年期綜合症、泌尿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下肢內側疾病。
太谿==>腎臟病、扁桃腺發炎、中耳炎、便秘、足部風濕疼痛。
湧泉==>生殖器官疾病、腎臟病、高血壓、頭痛頭暈、咽痛失音、失眠、氣喘、增強精力。
太白==>消化不良、腳部冰冷、消化系統病。
足心==>頭暈目眩、五心煩熱。

承漿穴、人中穴、太淵穴、印堂穴、神闕穴、命門穴

[承漿穴]
講到任督二脈的交會,我們特別介紹位於下唇之下的「承漿」穴。(圖略)
穴位:下唇唇溝中央凹陷中。
主治:中風、顏面神經麻痺、顏面浮腫、齒神經痛、脖子酸緊。
特性:屬於期經八脈中的任脈。是任脈與督脈之交會穴,同時與大腸經及胃經亦有交會。
任脈走腹部,督脈行於背部,其中任脈為「血之海」,也就是管生殖系統的最重要經脈之一,本穴與會陰穴分別位於任脈之兩端,刺激本穴,同時具通脾胃、開竅及提神之效。
刺激方式:用一手拇指或食指按柔36次。

[人中穴]
本穴特性:
上回介紹過位於下嘴唇下方的「承漿穴」,這是屬於任督二脈之一的任脈的上端,另今天特介紹「人中」穴,又稱「水溝」穴,它是位於督脈的末端的穴道,位於上嘴唇上方正中的「人中穴」雖然在往下行還有兩個兌端跟齦交,不過以本穴比較常被取用。
本穴是急救要穴,昏倒時最好用。遙想敝人在下當年曾經為了治療腰痛找人針灸,結果因為暈針,居然當眾表演暈倒的戲碼,記得醒來的時候,醫生就正在搓這個穴。
我從此對穴道感到無限好奇,不過,也從那一針開始不太敢被針!夠不勇敢吧!
本穴穴名由來也蠻有趣的,古人認為天氣通於鼻,地氣通於口,天地人三者,本穴居其中任督二脈的兩個末端穴道,隔著雙唇遙遙相對。因此,我們也曾經說過,不論是拜拜或禱告的動作,雙手的位置與動作所形成的氣場,無形中正好連接了這兩個穴道,任督二脈因此得以連結。如果能配合舌頂上顎的動作,那更是妙不可言了!
人中穴與鼻子週遭的迎香、素髎、山根等同稱「鼻竅」,同屬鼻腔呼吸系統。
從解剖來看,本穴附近有上唇動脈、靜脈及分布面神經頰肌、眶下神經分支等,刺激本穴也會引起大腦皮質興奮,所以搭配運用,對鼻塞也有一定的效果。
刺激方式:
以食指指腹按壓,約30秒即可;作急救時可稍加用力,視必要時可以指甲作為工具按掐本穴。

[太淵穴]
穴位:
位於手掌下,手腕之拇指側的橫紋頭,大指立起時有大筋豎起,在筋內側凹陷處,摸起來有脈搏跳動之處。(如附圖)
穴位特性:
屬於手太陰肺經的母穴,所謂虛則補其母,凡一切肺虛症候,例如咳嗽、氣喘等,取本穴刺激皆十分有效。
由於「脈會太淵」,所以如果脈搏有異狀,本穴是最有效的穴道之一。這也是為什麼中醫把脈要取本穴的原因。
因為本經與大腸經互為表裡,所以治療大腸火引起的牙疼也具間接效果。
刺激方式:
1.按摩:將大拇指置於本穴上,另四指置於相對的手腕背部,大拇指已以旋轉輕揉的方式,約三十秒。
2.吹風機:以吹風機熱風,輕抖動出風口,以微熱,稍有刺痛感為標準(感冒的時候可配合胸口的膻中穴及後腦杓附近的「風池」、「風府」等穴)。

[印堂穴]
說到「印堂」,本期我們就來介紹這個重要穴道。太簡單找了,所以穴道圖就偷懶省略啦!
印堂
位置:兩眉之正中間,對準鼻尖處。
取穴:取兩眉正中間眉骨陷中處。
特性:屬於十二正經之外的「經外奇穴」,別名「上丹田」。
對應七輪中的第六輪--「眉輪」,靈修的「天眼」或「第三眼」。
以個人對磁場的感應發現,這是一個氣場很強的穴道。人的所謂「氣色」,或所謂的「印堂發黑」的說法,我認為比較科學(或超科學)的講法應該是說氣場的顏色,而不是我們肉眼所見的顏色。雖然我看不到,但我清清楚楚的的感覺得到,因此我認為這是合理的推測。否則,全非洲的黑人不都是「印堂發黑」!而「印堂發黑」的塞內加爾足球隊怎麼踢得贏印堂白裡透紅的法國隊?
印堂直接反應一個人的人緣跟心情,所謂「鎖眉」,鎖的就是此穴。除非您愛效法林黛玉故作惹人憐愛狀,葬花結果與花同葬;或是學屈原憂國憂民,把自己當粽子投江餵魚,否則請您不要不自覺的「眉頭深鎖」,有空沒空請您多多關照這個具智慧的重要穴道。

[神闕穴]
穴位:肚臍
主治:腦溢血,腸炎下痢,腹漲
穴位特性:本穴屬於奇經八脈中的任脈,禁針,我們在母親的肚子裡時就是靠著臍帶跟母親的任脈相通,我們是隨著母親的呼吸而呼吸,離開母體之後才改用嘴巴呼吸,既長之後,精氣外耗,以致真氣不得條達.因此用溫灸的方式可以達到提昇元氣的效果.
刺激方式:
所以自古就有各種所謂"臍療"法,至於搭配藥物從炒鹽,胡椒末,大蒜,熱雞蛋到各種中藥等,不一而足.不過因本穴具入侵及危險性,在此不作任何推薦.
僅建議
1.作輕微而和緩的按摩,每回順逆時針各約20圈.
2.自己或親友右手掌的"勞宮穴"輕放在神闕穴上,約1-3分鐘,時間可自己斟酌.

[命門穴]
穴位:位於與肚臍相對應的脊髓骨第14椎下(圖略)
主治:脊髓疾病,腰酸,泌尿及生殖器毛病等
穴道特性:
所謂"命門破死不救",本穴屬於奇經八脈之一的督脈,是我們人體重要的採氣穴之一.自古以來養生家若是已被部採取太陽等氣,所說的就是這個穴道.
本穴是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原,被視為是生命的門戶,對腎氣不足或精力衰退,有固本培元的效果.
刺激方式:
以一隻手掌扶著另一隻手的拳背適力壓揉,順逆時針個約50次

中府穴,雲門穴

中府穴,雲門穴
今天同時介紹雲門穴及中府穴,因為這兩穴相近,在臨床點穴理療上,這兩穴可同時處理。
這兩穴的主要作用,一是強化呼吸系統;二是防治乳癌;三是具有安神作用。

穴位:【如附圖】
中府:胸壁前之外上部位,在三、四肋骨之間。
雲門:在鎖骨下部之外端,也就是胸大肌之上緣與鎖骨的凹陷之處。

主治:
呼吸系統毛病、心臟病、安神、肋間神經痛、肩背神經痛。

主要特性:
本二穴屬於「手太陰肺經」,主人體的呼吸系統。十二經絡始於肺經,肺經起點是「中府」穴,然後上行至「雲門」穴。
人的氣血就像一個環,始於「手太陰肺經」,歸於「足厥陰肝經」,後者歸於有名的「期門穴」;前者即起於「中府穴」。
雲門穴則為肺經之「募穴」,是經絡中手與足太陰經相會之處。所以可以瀉胸中之熱,及身體之煩熱。
所以這兩穴同時具有生理及心理的效果。
此外,在解剖上,這部位往下是人體淋巴聚集之處,配合腋下的按摩等刺激,可提高免疫力。
對婦女乳癌具預防效果。
刺激方法:
按摩或以空掌適力拍打,時間約1-2分鐘。


http://crystalme.com/ecoactivist/hole01.htm

三陰交、合谷及足三里-三大「長壽穴」

[合谷穴]
這個穴道的穴位與刺激方式,歷代及各界都各有說法,如果以按壓的方式而言,雖然說有壓比沒壓好,但大都沒搔到癢處!
以下是有關於「合谷」穴的介紹。
穴位:位置在第一、二掌骨之間,偏食指靠中間的部位。(如圖一)
主治:
頭痛、齒痛、耳聾、眼睛酸痛、肩胛神經痛、皮膚搔癢、呼吸困難、失眠、神經衰弱等。
本穴特色:
「長壽穴」之一,因為本穴可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十二經絡中每一條經絡都有一個「原穴」,脈之所過稱為「原」,就像是水的發源地一樣,合谷穴即是屬於大腸經的「原穴」。所以說它可以增強身體自然痊癒能力的要穴。
本穴又稱「四總穴」之一。古人將身體可以粗分為「肚腹」、「腰背」、「頭頸」、「顏面」四大部位,各部位各有一個總開關,合谷是負責顏面部分,因此有所謂「顏面合谷收」的說法。
點穴功夫中,我們則把此穴當作全身的總開關。這個開關打開之後,我們才開始修理其他的穴道。
順便,對照關於「陰陽平衡」的說法,在此也可以得到一點印證。
因為,肺主皮膚,而肺經與大腸經是互為表裡關係,兩者如果陰陽失調,可能就有例如所謂的「大腸火」,就會造成滿臉痘痘或便便不順等毛病。
根據陰陽的道理,多了就要瀉,而【內經】說:「瀉必針其原」,而合谷穴則是特別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
所以,刺激本穴除有利於便便,同時還具美容或緩和牙痛、頭痛及神經衰弱等效果,夠神了吧?
刺激方式:
本穴的穴位與按壓方式可以說是眾說紛紜,我們看到一般的刺激方式是以拇指按壓在食指與拇指間的肌肉上(如圖二),因為合谷穴不在那裡!
圖三),也就是將施力手掌的四指置於被按摩手的手背,這樣才是讓你真正「狠狠」地抓住「合谷」穴!
關於本穴的穴位,一說是食指側靠一、二掌骨交接端,一說是位於食指側掌骨的中點。不過,無所謂,只要用圖三的方式,您可以輕易的沿著第二掌骨「亂槍打鳥」,有好沒壞。
因為根據「全息療法」,此掌骨也是可以對應全身反射點的有效部位之一。
請您圖一跟圖二的方法各試一下,差一點是不是就差很多!
不管當您開會、搭車、看電視,或者是感覺昏沉、焦躁、情緒低落或腸胃稍有不適時,花個30秒左右,相信您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三陰交]
所以,好穴道相報,「三陰交」真的是個值得您敲鑼打鼓昭告天下蒼生的重要穴道。
不過,話說回來,本穴不扺是女性的各種婦女病適用,不論男女,同樣對於肝膽、腸胃泌尿及生殖系統等毛病的保健效果可以說非常直接。
記得陳立夫先生即將此穴與「合谷」及「足三里」共稱為三大「長壽穴」,善養生的朋友都不會不知的!
本穴穴名的由來,顧名思義,「三陰」指的是人體足部的「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及「足厥陰肝經」三條經絡。
「三陰交」的意思就是這三條經絡在此交會。
人體十二條主經絡有三條在本穴交會。分別而言,脾掌消化,腎主泌尿,肝負責解毒等功能。
整體而言足部的「陰」經主「血」,並主掌男女的生殖系統及消化系統。
因為本穴對子宮收縮有明顯影響,所以孕婦禁止一切強刺激。不過在生產的時候,針刺本穴卻可縮短產程。如配合「合谷」及「關元」可用於無痛分娩麻醉支用,或者是產後惡露等等本穴都是不可或缺的俞穴。
穴位:
內踝沿脛骨後緣上行三寸,約四指寬處。(如附圖)
主治:
男女生殖系統毛病,頭痛、腰酸背痛、消化系統毛病、下肢神經痛及麻痺等。
簡易刺激方法:
1、手掌來回按摩
2、吹風機抖動方式熱風刺激約1-2分鐘
3、冬天泡熱水可酌加藥材或粗鹽等
4、以另一腳的腳掌弓部沿上下方向搓揉。
更年期綜合症、泌尿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下肢內側疾病

[足三里]
取穴方法:
  足三裏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找穴時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另外一種簡易找法:從下往上觸摸小腿的外側,左膝蓋的膝蓋骨下麵,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以線連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此穴。
能治百病,如胃酸過多、胃下垂、半身不遂、高血壓、貧血、失眠等。

關元穴與膻中穴

[關元穴] 丹田 :
穴位:肚臍下三寸。
取穴:臍下四指。
主治:精力減退、全身衰弱、男女性生殖系統毛病、小腸各病。
特色:別名丹田,屬於奇經八脈中的「任脈」,足三經---脾經、腎經、肝經與任脈之交會點。人身精氣藏於本穴,也是人身始受元氣所在。宗教及氣功界在靜坐或冥想時,都特將重心置於本穴,因為心神之氣下於關元,故可讓人感覺身心安定。

[膻中穴]
1.特性:對應七輪中的「心輪」。屬於奇經八脈中的「任脈」,任、督二脈是人體的兩大高速公路,所以它的交流道機能不同於一般的十字路口。所謂「氣會膻中」,腦是髓之海,膻中是氣之海,本穴屬於八會穴之一,所以效用非常廣泛。
2.位置:腹中線與兩乳頭連線之交點,女性取第四肋間隙之中間取穴。
3.作用:心情鬱悶,胸中有悶氣無法發洩,本穴具寧心神,開胸除悶,降氣平胃等作用,此外,對呼吸系統及神經衰弱具特殊效果。
4.刺激方式:用大拇指指腹以上下方向稍用力揉壓,每次約五秒,休息三秒,共約五回,可自己體會斟酌加減時間或次數。

http://crystalme.com/ecoactivist/hole01.htm

百會、勞宮與湧泉穴- 天地人

[湧泉穴 ]:
穴道位置: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屈趾時凹陷處。(如附圖)
穴道效用: 頭痛,頭昏,心悸亢進,婦科病,失眠,目眩,咽喉腫痛失音,小便不利,昏厥等。
關於本穴:
人體有三個穴道與外界環境磁場作交流---「百會」、「勞宮」與「湧泉」,三者號稱「天地人」
,「百會」在頭頂,承接來自天上的磁場能量;「勞宮」在手掌心,與週遭環境溝通;「湧泉」則位於腳底,直接與大地之氣交流。
擺會與湧泉兩穴在人體就像磁鐵的兩端,常常相互為用,具有非常好的理療與保養效果。
在武俠片或武術表演裡,我們常可以看到俠客們在最後的時候,都會將雙手在胸前劃幾個大圈,知道嗎?那可不是比好看的!
那個動作叫「收功」,因為,當人體處於「氣功態」之後,全身的電位也處於飽和狀態,如果沒有把它導掉,它便有可能在身體亂竄,因此造成身體電位失衡,也就是中醫所謂「氣血失調」,氣功誇張一點的講法就是所謂「出岔」或「走火入魔」。
以我個人的經驗,練完氣如果沒有作確實收功動作,常會出現微微的脖子酸痛或胸口悶等症狀。知道原因其實就不難處理,但如果是靠打針吃藥,可就不知道要冤枉用掉多少格健保卡了!
話說那個劃圈動作,主要就是藉著動作本身,加上意念,將身上飽和的磁場能量,透過腳底的「湧泉穴」直接導入地下。
不必把這些看得神秘兮兮的,想像避雷針或電器用品的地線的作用,它根本只是科學常識罷了。
「湧泉穴」就是我們人體無形地線的出口。
在理論上,湧泉穴屬於「足少陰腎經」,稱為「井穴」,意思就是這條經絡經氣的發源地。
中醫的「腎」是主管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重要臟器,如腎氣充足就能發育正常,耳聰目明,頭腦清醒,性功能強盛。相反的,若腎虛精少,則記憶減退,腰膝酸軟,行走艱難,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
以功能來講,湧泉穴主要就是:「滋腎水、降陰火、強筋壯骨、安神定心等」作用。
肝機能不好的人,可以多刺激本穴,因為在「五行」上肝屬「木」,腎屬「水」,因為水能讓樹木長的更好。
冬天主「腎」,本穴又是「腎經」的發源地,所以刺激本穴亦具有時機上的最佳效果。
刺激方法:
1、有機會不妨多打赤腳,踩踩地氣,特別是泥土地、鵝卵石或草地。
2、用手掌搓揉,讓手掌「勞宮穴」的氣與本穴交流,搓揉至微微發熱為止。
3、兩腳湧泉穴前放顆「黑曜石」,腎主「黑」,「黑曜石」磁場頗強,非常適合,時間上約三分鐘即可。
尋穴方法:左右兩耳至頭頂正中的線,與眉間中心往上直線的交會點。
特點:屬於奇經八脈中的「督脈」,即印度七輪中的「頂輪」。道家說此穴「陽中藏陰」,因為它是手與足共六條陽脈的交會點,另外屬陰經中肝經也跑來相會,所以稱為「百會」,應用非常廣泛。
效用:可改善頭痛、高血壓、神經衰弱,暈車、痔瘡。
刺激方式--
1.用手背以旋轉方式按壓該穴,每次按壓約30秒變停頓一下,對降血壓有效
2.以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按壓該穴,可舒緩頭痛,暈車等症狀

「百會穴」
位置:頭頂正中央。
尋穴方法:左右兩耳至頭頂正中的線,與眉間中心往上直線的交會點。
特點:屬於奇經八脈中的「督脈」,即印度七輪中的「頂輪」。道家說此穴「陽中藏陰」,因為它是手與足共六條陽脈的交會點,另外屬陰經中肝經也跑來相會,所以稱為「百會」,應用非常廣泛。
效用:可改善頭痛、高血壓、神經衰弱,暈車、痔瘡。
刺激方式--
1.用手背以旋轉方式按壓該穴,每次按壓約30秒變停頓一下,對降血壓有效
2.以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按壓該穴,可舒緩頭痛,暈車等症狀

[勞宮穴]
位置:手掌中央。
取穴法:握拳,以中指屈向掌心,指尖所著之處取穴。另一說法是取中指及無名指兩指尖所著之中間取穴。我比較傾向後者方法。
本穴特性:本穴在經絡上是屬於「心包經」。 人體主要以三大穴道與外界相通:百會、湧泉及本勞宮穴。 百會通天、湧泉通地,勞宮則是可由人體主控的出入氣穴,因此氣功的出氣、採氣或各種自我導引都是以本穴為主。所謂的「掌風」指的就是由本穴出入的氣。
主治:清心、瀉心火熱、安神、心痛煩悶,憂鬱症、精神不濟。
刺激法:一、以另一隻手的拇指置於本穴,其餘四指置於手背面支撐,以大拇指以旋轉方式柔壓,一次約30秒。
二、兩掌相對互相摩擦搓揉,至產生微熱感。


http://crystalme.com/ecoactivist/hole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