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Wealth Management.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Wealth Management. Show all posts

Feb 20, 2008

股票-除權除息參考價要如何計算?

除權除息參考價要如何計算?

除權除息參考價計算公式
a、除息參考價=除息前一天收盤價-配息金額 如果除息前一天收盤價是100元,現金股息2元,那 除息參考價=100(元)-2元=98(元)
b、除權參考價=除權前一天收盤價÷(1+配股率) 如果除權前一天收盤價是100元,股票股利是2.5元,那 除權參考價=100(元)÷(1+0.25)=80(元)

如果同一時間除息/權 (100-2)÷(1+0.25)=78.4


那麼什麼是除權、除息呢?
所謂除權,就是公司配發股票股利或現增而向下調整股價。
所謂除息,就是公司配發現金股利而向下調整股價。

投資人如何參加/注意除權除息?
投資人如果想參加除權除息,必須最晚在除權或除息日的前一交易日買入該股票,這樣,就有權分配股票的股息了。
當然,任何一項投資都是有風險的,風險包括:無法從配股中得到實質利益,只是產生股數增加幻覺,另外配股後得到的零股不易出售,價值顯得降低,且所增加的稅會按每股面值計入個人股利所得,增加綜合所得稅負擔。

除權是公司股本增加,除權前後股票的總市值不變,反而因為流通在外的股票增加,會降低籌碼的穩定度,除非股票除權後有填權,否則參加除權的意義並不大,考量公司的可扣抵稅額來參加除權比較有節稅效果,若可扣抵稅額不高,反而要多繳稅,又要負擔公司的分紅配股,對小股東還說是雙重不利的情況。

除息則是公司將盈餘用現金配發給股東,但分配盈餘前公司要先發放董監事酬勞跟車馬費,還有員工分紅配發現金的部份,這些帳跟除權一樣都是算在小股東頭上,如果公司獲利不佳再扣除這些費用跟分紅,小股東拿到的只算是一小部份罷了,跟除權不同的是除息會減少公司的市值,因為公司要將現金配發給股東,股價扣除息值後市值就跟著下降,而配股則沒有現金的流出,只是股本相對應的增加,股價因除權而下降。

Feb 19, 2008

宅男致富法》楚狂人從沒正式工作 身價8位數

【聯合報╱本報記者朱婉寧】

「我心目中最棒的投資並不是每天看盤殺進殺出,而是等到一次好買點就梭哈,然後每年就躺著吃,吃到死都吃不完。聽起來很誘人吧,讓我告訴你該怎麼做…」網路財經名人楚狂人自稱很狂的「天上掉餡餅投資法」,想馬上看看怎樣躺著賺到飽嗎?

楚狂人本名黃書楷,2005年成立blog,靠著網路系列文章「致富懶人包」爆紅,還出了書,上個月底慶祝blog突破300萬點閱人次。這個在網路上寫投資術的「狂人」除了blog火紅外,他年近30卻從來沒有正式工作過,只靠「宅」在家投資,就將資本翻了10倍,身價八位數,確實是網路奇人。

國企股票 配息穩賺

楚狂人因經濟自由而生活自由,他說自己信奉「懶人投資法」,就是「人在家中坐,錢從天上來」。例如他幫兒子買一支國營企業的股票,當時市值15元以下,一年有6-8%的配息,國營事業不會倒,加上分紅配股,可以一直穩賺下去。

他說,只要看準這個企業不可能會倒,那就選二、三支有保股息的穩定企業股,在20元以下進場,保證一年至少可以有15%的獲利,是最簡單躺著賺錢的方法。

當然,這只是初階保守的投資術,投資資歷十年的他,也作期貨買賣,不過勝率大概43%。期貨極刺激,差一秒鐘就是幾十萬上下的跳動,他每賺一次就是賠錢的一倍多,在賺多賠少的情況下,總和還是賺的。

最近股災 大賺一筆

問他最近股災對他的影響有多大?他笑說:「有啊,唯一的差別就是我比平常賺更多了。」因為之前早就放空,淨賺了約300萬。

這些成就不是一蹴可幾,他大學開始投資到現在,也曾有一次慘賠幾十萬的經驗,但之後痛定思痛,幾個月之內看遍當時市面上所有能找到的5、60本投資書,不停的做筆記、實際操盤,才走到可以光靠投資就可以養家的程度。

面對目前的股災,他幾乎兩手空空。他認為目前的狀況還不適宜進場,以台股而言,他認為應以季線為準,若指數站到季線(8200點)以上連續一個月,盤勢才是健康穩固的,他才會考慮進場。

別不信邪 該賣就賣

他對投資人的唯一建議就是「千萬不要不信邪」。如果自己有在看走勢,跌到該殺出的時候自己就要認賠,他目前靠自己寫的電腦程式來選擇買入或殺出的時間,時間到了,電腦會跳出「該賣了」的訊息,如果那時候不信邪,好幾次慘痛的經驗就是大賠。

現在除了投資外,他每個月來自於blog的廣告點閱收入也很穩定,每月約有30,000元左右。他說,打算賺到一億以後就放棄期貨,改經營會員制的網站。他笑說:「如果是自己會生出內容的論壇型網站,一個月賺2萬,十個網站不就有20萬了嗎?」有投資頭腦的楚狂人,隨時都可以賺錢。

Feb 17, 2008

錢是慢慢流向那些願意儲蓄的人

摘自:「是的,我要成功」/ 陳偉航/ 麥田出版

根據巴比倫出土的陶磚土記載,巴比倫最有錢的人叫做阿卡德,很多人羨慕他的富有,因此向他請教致富之道。
阿卡德原來是在擔任雕刻陶磚的工作,有一天,有一位有錢人歐格尼斯來向他訂購一塊刻有法律條文的陶磚,阿卡德說,他願意漏夜雕刻,到天亮時就可以完成,但是唯一的條件是歐格尼斯要告訴他致富的秘訣。
歐格尼斯同意這個條件,因此到天亮時,阿卡德完成了陶磚的雕刻工作,歐格尼斯實踐了他的諾言,他告訴阿卡德:「致富的秘訣是:你賺的錢中有一部份要存下來。」「財富就像樹一樣,從一粒微小的種耔開始成長,第一筆你存下來的錢就是你財富成長的種籽,不管你賺多麼少,你一定要存下十分之一。」
一年後,當歐格尼斯再來的時候,他問阿卡德是否有照他的話去做,把賺來的錢省下十分之一。阿卡德很驕傲的回答,他確實照他的方法作了,歐格尼斯就問:「那存下來的錢,你如何使用呢?」
阿卡德說:「我把它給了磚匠阿盧瑪,因為他要旅行到遠地買回菲利人稀有的珠寶,當他回來的時候,我們將把這些珠寶賣很高的價格,然後平分這些錢。」
歐格尼斯責罵說:「只有傻子才會這麼做,為什麼買珠寶要信任磚匠的話呢?你的存款已經泡湯了!年輕人,你把財富的樹連根都拔掉了,下次你買珠寶應該去請教珠寶商,買羊毛去請教羊毛商,別和外行人做生意!」
就如同歐格尼斯所說,磚匠阿魯瑪被菲利人騙了,買回來的是不值錢的玻璃,只是看起來像珠寶的東西而已阿卡德再次下定決心存下所賺的錢的十分之一,當第二年,歐格尼斯再來的時候,他又詢問阿卡德錢存的如何?
阿卡德回答:「我把存下來的錢借給了鐵匠去買青銅原料,然後他每四個月付我一次租金。」
歐格尼斯說:「很好,那麼你如何使用賺來的租金呢?」
阿卡德說:「我把賺來的租金拿來吃一頓豐富大餐,並買一件漂亮的衣服,我還計劃買一頭驢子來騎。」
歐格尼斯笑了,他說:「你把存下的錢所衍生的子息吃掉了,你如何期望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孫能再為你工作,賺更多的錢?當你賺到足夠的財富時,你才能盡情享用而無後顧之憂。」
又過了二年,歐格尼斯問阿卡德:「你是否達到夢想中的財富?」
阿卡德說:「還沒有,但是我已存下了一些錢,然後錢滾錢,錢又滾錢。」
阿格尼斯又問:「那你是否還向磚匠請教事情?」
阿卡德說:「有關造磚的工作請教他們能得到很好的建議。」
歐格尼斯說:「你已學會了致富的秘訣。首先你學會了從賺來的錢省下錢,其次你學會了向內行的人請教意見,最後你學會了如何讓錢為你工作,使錢賺錢。你已學會如何獲得財富,保持財富,運用財富。」
早在八千年前的巴比倫人就指出:成功的人都是善於管理、維護、運用創造財富。
致富之道在於聽取專業的意見,並且終生奉行不渝。
這則古老的智慧當中,蘊含著金錢的五大金科定律:
金錢的第一定律:金錢是慢慢流向那些願意儲蓄的人。
每月至少存入十分之一的錢,久而久之可以累積成一筆可觀的資產。
金錢的第二定律:金錢願意為懂得運用它的人工作。
那些願意打開心胸,聽取專業的意見,將金錢放在穩當的生利投資上,讓錢滾錢,利滾利,將會源源不斷創造財富。
金錢的第三定律:金錢會留在懂得保護它的的人身邊。
重視時間報酬的意義,耐心謹慎的維護它的財富,讓它持續增值,而不貪圖暴利。
金錢的第四定律:金錢會從那些不懂得管理的人身邊溜走。
對於擁有金錢而不善經營的人,一眼望去,四處都有投資獲利的機會,事實上卻處處隱藏陷阱,由於錯誤的判斷,它們常會損失金錢。
金錢的第五定律:金錢會從那些渴望獲得暴利的人身邊溜走。
金錢的投資報酬有一定的回收,渴望投資獲得暴利的人常被愚弄,因而失去金錢。缺乏經驗或外行,是造成投資損失的最主要原因。

管他明天在不在,我敢失業--靠理財

管他明天在不在,我敢失業--靠理財
他,靠金、儲蓄和一棟暴漲10倍的二手成屋,逍遙失業;他,憑10張保單,可以回家吃自己到99歲。
失業最慘的時候,我握著手裡僅剩的500元,往左走的路是買便當的路,往右走是往買奶粉的路,後來我和太太決定先買奶粉,花了400多元,另拿65元買了一個便當,兩個人分著吃……」
12月出唱片的資深歌手馬兆駿,12月16日參加中時人力網「搶救失業大作戰」時,在活動中娓娓道出,他曾經因為失業,幾乎走上離婚、自殺的絕望心情;走過人生陰霾的他,把這段灰色心情寫成「奶粉與便當」這首歌。
「失業的人,並不是擔心手邊這500元不夠用,而是明天以後,還需要好幾個500元,該怎麼辦?」也失業過的中時人力網執行長李良猷,一語道出負擔家計的失業者,心中的焦慮與無助。
35歲 工作機會的天花板
在台灣,失業的危機,並非只存在於低學歷的勞動階層,反而是年齡,成為一個重要的限制。
「35歲是職場轉折點,35歲後待業周期逐漸拉長。」104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方光瑋分析,主要因素有二:第一,若未能在32~35歲進入管理職的待業者,將觸及一般工作機會上限,一般職位的競爭力降低,而拉長就業周期。第二,就算是進入「管理職」的待業者,將面對在台灣更少主管職缺(10%),與更激烈的全球化競爭。
由於國內的學歷普遍提高,加上晚婚因素,幾乎是「35而立」的狀況下,這個年紀,剛好是上班族要面對「房貸車貸、奶粉與便當」的家庭經濟壓力。就算在大企業上班,或是具有高能力、高學歷的上班族,也未必就有較高的抵抗力,來抵擋節節高升的失業瘟疫。
第二專長 不如理財專長
前普羅財經副總經理曾志堯,在《35歲前要有錢》的著作中,更大膽指陳,「倘若在35歲前沒有存些錢,就有可能窮一輩子。」在面對失業潮的情況下,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
前《民生報》中部業務代表潘麗君回憶,今年11月29日,主管還跟業務團隊澄清停報僅是傳聞,要大家安心;她卻在隔天開車時,從廣播中得知報社關閉、自己突然失業的消息。「雖然很錯愕,但是由於我過去努力儲蓄、投資基金,所以未來一兩年還可以無虞生活,先生仍可如常繳房貸。」35歲的潘麗君,雖然同時具有廣告行銷與舞蹈教學的其他專長,但是真正給她失業時的定心丸,從容思考下一步的,還是過去理財的成果。
高階主管面對失業的淒涼,也時有所聞。去年底,原本在英商泰德公司服務的新加坡籍的李錫景,因表現優秀,調至台北工作,在台分公司突然宣布被迫關門,他被解雇,因為付不出房租,被房東趕出門,只好在外流浪。53歲的他,擁有顯赫的工作經歷,就是沒有儲蓄和理財,身邊的LV真皮行李箱,也無法幫他換成機票,回新加坡過年。
擁有高學歷與證照,也並非沒有失業危機。從考插大、研究所、證照,到考博士班,38歲的潘鐘求學一帆風順,求職路上也沒什麼波折;「我的職涯發展一直很順利,薪資也穩定調漲,沒想到,失業這件事,竟會發生在我身上!」在今年5月被解雇後,能讓他如常繳房貸與生活費的這段日子裡,不是靠著畢業證書和證照,而是憑著他過去10幾年積極理財的結果。他向來對金錢充滿憂患意識,沒想到,真有一天用上了。
在潘建志等作者所著的《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一書中提到,上班族在工作前5年,要認真思考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如果6個月沒有工作,是否能維持同樣的生活水準?存活能力:至少6個月存糧。
這個人生提案,剛好反映了台灣目前的職場現況。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今年11月失業率達3.86%,失業人口平均待業時間高達23.2週;104人力銀行、中時人力網的統計,今年平均再就業所需要的時間是2~6個月,也就是說,如果不幸失業,得面臨將近6個月的時間,要回家「吃自己」的衝擊。
方光瑋表示,以網路求職的人口來看,35歲以上的待業人口,每多5歲,就會減少3.5%以上的再就業率。中時人力網行銷總監楊倩琳說,這兩年來,國人再就業所需的時間不斷提高,每年遞增近2個月,明年勢必還會再攀升。上班族面對失業潮,第二專長已經緩不濟急,畢竟,要熬過再就業周期,從容找到下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需要一段時間。
然而,並非只要個人能力強,就可以迅速找到下份工作;人力市場的供給面,及個人對工作的期待,也是會影響待業周期。若沒有足夠的儲蓄和投資,只好降格以求一份工作,甚至在來不及找到下份工作前,妻小生活就受到影響,所謂「一文錢逼死英雄好漢」,就是在這種無奈的情況發生的。
因此,上班族至少準備6個月的「緊急預備金」,是基本的求生技能。華僑銀行副總經理周筱玲表示,「緊急預備金」的概念,就是確認手中可變現資產(現金、存款、股票、基金等),除以每月基本生活支出(若有房貸支出要計入),至少可支應6個月,可符合家庭財富安全水位的狀態。
沒錢又失業 優先處理房貸
當主要負擔家計的人失業了,首要解決的最大筆支出,就是房貸問題。復華銀行財富管理副總經理呂忠萍表示,若房貸壓力過大,要和銀行立刻進行3種協商方式:「延長還款期限、暫時還息不還本、降低利率」,只要過去往來紀錄良好,銀行多半會協助民眾度過資金緊縮期。否則不適時處理,有可能造成房屋遭到拍賣,家人淪落為無家可歸的窘境。
此外,呂忠萍強調,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可先停止定期定額的投資、減少非必要生活開銷,並且評估手上的現金可以撐多久,並贖回當時不會虧損的基金,以便應付生活所需。聯傑財務顧問公司執行長蕭碧華也提醒,有失業之虞,手上資金不充裕的人,千萬不能心慌之後,就盲目投資,否則有可能會造成財務問題雪上加霜的窘境。
失業者應注意的事,若打著「領取6個月的失業給付」的算盤,也未必是聰明之舉。中華民國個人財產規畫人員協會秘書長李雨珊提醒,如果領滿6個月的失業給付,失業保險年資就得歸零計算,須俟再重新工作一年後才可恢復權益
會理財 就不怕失業
周筱玲和李雨珊不約而同指出,失業給付是萬不得已的救助機制,最好還是自己準備足夠的資金度過失業低潮,因此平常要養成記帳習慣,甚至編列資產負債表,時時掌握自己財務,將收入做最適當的配置,為無預警失業做最佳準備
「要問怕不怕失業?只要問『存糧』夠不夠?」剛接任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顧問廖學茂表示,從9月保誠人壽業務系統總經理卸職幾個月來,收入大減,但是他繼續唸碩士、開名車、洗溫泉,甚至帶全家大小出國旅遊,對生活品質一點影響也沒有,因為他過去所作的投資理財,已發揮效用了。
像廖學茂的財務狀況高於安全水位的,仍要積極理財,讓自己的財富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增加;畢竟,財務的安全門檻,會隨著家庭的擔子也愈來愈重,也不斷提高。48歲的廖學茂說,理財能力應儘早開始培養,他當時能夠放膽失去職業,就是因為在35歲前,就有穩健的理財觀念,善用保單儲蓄,快速累積財富。
有些跟他年齡相仿的朋友,到現在還沒有正確的理財方法,以融資的方式買不熟悉的股票,從2,000萬元的資產銳減為200萬元,「一失業,生活就發生問題,根本就別提退休了。」專家指出,當備妥現金水位達6個月家庭支出所需後,就要開始積極投資,應進行下列3個步驟,才能高於安全水位:進行保險規畫、進行定期定額投資,與隨時檢視6個月的基本安全水位。
夠安全 才能承擔風險
建議進行股債平衡式的投資規畫,與投資個人職場上的第二專長,並依家庭狀況。做適當的資產分配,以求有效達到財務高枕無憂的狀況。再進一步,就可選擇風險與報酬較高的股票,和更長期的投資,如房地產等。
整體而言,台灣的就業市場,明年將更冷;在面臨「誰都可能失業」的無常,上班族應該儘早把「理財能力」視為必要的生存能力。因為,從35歲起,就愈有可能失業,但是也更禁不起失業。
為了避免這種後悔,就算有收入優渥的工作,也要從現在就開始儲存緊急預備金;超過了35歲,更要為自己的理財態度負責,畢竟,擁有充裕的「存糧」,就是要「讓家人吃得飽、睡得好,讓自己再就業」的溫暖和希望。

Feb 14, 2008

存股票 每月加薪10萬元

【文/Money+理財家雜誌】

「7年前的暑假,學生借了一本《富爸爸、窮爸爸》給我看,我拿回家後,兒子好奇的問:『爸爸你在看什麼書?』我說:『《富爸爸、窮爸爸》』,沒想到兒子居然問我:『那你是富爸爸、還是窮爸爸?』我想了一想後回答:『兒子,很抱歉!爸爸好像是窮爸爸。』」

大學教授謝長贏說起這段與兒子的對話後笑著表示,他還真的是在兒子不經意的刺激下,才讓他開始認真思考該怎麼做才能變身「富爸爸」?「其實在那一剎那,我心中已經做好決定,要在5年間把手中的220萬元變成1000萬元。而我只花了3年的時間就提前做到了。」
911後勇敢進場買股票

在這之前,謝長贏是個標準的大學教授,平時授課、準備教材,若有空閒時間,會兼課賺點零用錢。但他怎麼也沒想過靠投資每個月多增加一份收入,而且這份收入還不費吹灰之力就「自動」送上門來。

「平常上課蠻忙的,所以當我決定用投資累積財富時,我希望用的是『最偷懶』、最不影響生活的方式,最好就像存錢一樣,存進銀行後能夠穩定的生利息。」於是謝長贏用「儲蓄」的心態來看待買股票這件事,他笑說:「別人是存鈔票,我是存股票。」

一般人買股票喜歡賺差價,但謝長贏因為用儲蓄觀念投資股票,所以在乎的是股息殖利率有多高,「這樣一想,股市愈不好、股價愈低,算起來股息殖利率愈高(若股價30元,股息3元,殖利率就是10%),對我愈有利。」釐清自己要的方向、也調整好心態後,謝長贏就去開戶了。

「我還記得開戶那天,是股市最低迷的時候,號子櫃台空無一人,只有一位小姐理我,於是我就跟她開戶,並且買了5張中鋼(2002)。我當時還跟她開玩笑說:「我是來救股市的!」選在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後的幾天買股票,謝長贏看中的正是股價在谷底、股息殖利率愈高的優點。而當時買的中鋼,到現在都沒有賣出。

911之後,又碰到了SARS,謝長贏見機不可失,更是每天都買股票,統一(1216)買在9~10 元,台塑(1301)、南亞(1303)成本不到30元,中鋼買進價位約10多元,裕隆(2201)20多元。愈跌愈買、加上年年配股配息,謝長贏的股票資產膨脹速度飛快,3年間就達到原本所訂定的「5年累積1000萬元」目標。

雖然謝長贏是調整過心態才進場買股票,但他也坦承,要做到見比較過去單純靠教書的收入,跟「跌」心喜,剛開始還真是不容易,現在因投資而每年享有上百萬元的「不過,我會揣摩大老闆的心態,買統一時,我會想如果我是高清愿,看到股價這樣跌,會不會緊張?如果高清愿手中握有這麼多股票都不緊張了,那我緊張什麼!」

到了現在,謝長贏已經練就了一身好功夫,看到股票漲固然高興,但是股價跌更開心,別人會認為「代誌大條了」,他卻在等打折大拍賣。「我常常覺得很奇怪,婆婆媽媽到菜市場會討價還價,一般人到大賣場最主要是因為東西比較便宜,可是一進到股票市場,就不一樣了。愈貴愈有人搶、愈便宜愈乏人問津,」謝長贏俏皮的說:「我買股票很耐的!」

每年有上百萬錢子錢孫入袋

除了利用220萬元的第一桶金買股票外,其實謝長贏其他的投資資金,都是靠每個月從薪水中存下2、3萬元來的。他說,學校的薪水都會匯到郵局帳戶,只要帳戶的錢累積到一個程度,就會轉到買股票的戶頭,然後買1、2張覺得便宜又好的股票來存著。

以前剛開始買股票時,經常要從郵局轉錢進股票帳戶內,但是,大概1年半前,謝長贏就沒有再把錢從郵局搬到股票帳戶了。原來,現在股票帳戶已經會生出「錢子、錢孫」,過去所存股票的配股配息,已經開始「自動」循環了,想要加碼買股票,就用錢子錢孫去買,也不需要額外再拿錢出來。

目前謝長贏的股票投資部位達到2000萬元,他說,行情好時整體部位會超過2000萬元,行情不好就縮水為1800、1900萬元,但這些只是帳面上數字的跳動,重點是每年配股配息都有上百萬元的進帳。

讓王永慶、高清愿幫忙賺錢吧!

比較過去單純靠教書的收入,跟現在因投資而每年享有上百萬元的錢子錢孫自動入袋,謝長贏說:「用幾乎同樣的時間,卻能多一份收入,何樂而不為?」

因為寄望可以賺得比銀行定存利息還高,謝長贏選股票的祕訣,就是挑「高股息」股票,至少要有5%的股息殖利率,才會納入口袋名單,並且選擇在本益比10倍或以下時買進,「其實我選股並不複雜,主要就是挑各產業的績優龍頭股,看一看過去股息殖利率,覺得不錯便開始等待,價格到我要買的區間再出手。」簡單的選股邏輯、不簡單的等待,這是謝長贏成為富爸爸的關鍵。

目前謝長贏人在美國當客座教授,每個星期上一天課,閒暇之餘他就充電增加自己的知識、打打籃球,「在美國,我還是會關心台股行情,通常是收盤後看一下有沒有值得買進的股票,如果沒有,5分鐘就關電腦了。」

不必靠工作兼差多賺一份錢,而是讓股票自動賺錢,謝長贏說,理財的目的,不就是希望求安定的生活、過得愉快嗎?那就不要忙進忙出,還不如讓王永慶、高清愿、嚴凱泰這些優秀的大老闆們幫自己賺錢吧!

【Money+理財家 2008年1月號】